全国碳市场建设按下 “升级键”
更新日期:2025-9-12 来源:中国化工报 编辑:氯碱网 |
在线收藏 |
|
8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向社会释放碳市场建设长期政策信号。有专家指出,《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新阶段,朝着市场主体多元、市场机制完善、支撑体系完备、监管力量全面的方向迈进。
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 石化行业入局在即
根据《意见》,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意见》还提出,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结合有序扩围的几点要求和对碳减排的贡献度,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渐近。
“碳市场正在牵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王海芹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容,覆盖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这些行业内的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原材料替代、开发数字化管控等众多绿色工艺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提出,对交易市场而言,行业扩围一方面意味着交易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可交易配额总量持续上升,带动市场规模跃升,另一方面促进跨行业配额流转,使配额向碳排放效率更高或减排潜力更大的企业流动,推动市场形成多行业共融、跨行业竞价的资源配置机制。
公众环境中心主任马军建议,石化行业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已有的优秀经验,为步入碳市场早做准备。
免费与有偿配额结合 多方激发碳市场活力
《意见》打破现有碳市场免费配额分配,且以强度控制为主的运行方式,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标。
公众环境中心马军告诉记者,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曾遇到过活跃度不高、数据质量规则体系不健全等难题,其“实力”迄今未被完全激发,也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国内外发展形势促使社会各界对全国碳市场寄予厚望。目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还有不到5年时间,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将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发展形势错综复杂。
马军进一步指出,免费配额分配且以配额强度控制为主,是基于此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减轻企业压力两方面考虑。现在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多个重排行业或企业已经达峰或趋近达峰,若继续采用此方式,不足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有利于强化企业的“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促进企业的碳交易行为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管理和战略配置。与此同时,以配额总量控制为主有利于与“十五五”积极实施的碳排放双控衔接,为今后的碳减排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为提升市场活力,《意见》在丰富碳市场层次与交易要素方面亦有部署。据赖晓明介绍,根据部署,我国在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扩围的同时,将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交易,适时引入专业交易商、基金、信托等其他非履约主体,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层次市场协同演化格局,推动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交易行为更加多元。《意见》还明确支持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展碳质押融资,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反映出政策层面对企业碳资产融资便利性等现实需求的高度关注,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将碳资产转化为低碳发展资金,更大程度激发企业低碳转型动力。
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准确释放市场信号
碳价被誉为反映碳排放资源稀缺性的“晴雨表”。据了解,目前因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较小,碳价尚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市场供需情况。
“发挥碳定价机制的主体作用,将通过价格信号驱动产业升级。”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指出,全国碳市场可以让碳价真实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使清晰、稳定、合理的碳价预期帮助企业评估碳减排成本与收益,引导金融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传统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资本资源更倾向于为低碳技术研发注资,技术资源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劳动力资源从传统制造转向绿色服务。以碳价信号为引导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正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生态,助力实现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化迭代升级。
“碳价格正在激发技术创新。”王海芹表示,碳价格赋予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将激励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在投资—回报的经济循环中持续迭代升级,形成并强化在绿色低碳方向的技术引领力。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明确强调,要形成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对此,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尹俊表示,碳价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市场激励机制的成效。建立公开、透明的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能够在市场出现失衡风险时,及时通过释放或储备配额,防止碳价非理性波动,有效避免企业履约成本失控。通过构建价格发现的稳定锚点、预期性较强的价格信号,从微观层面倒逼企业将碳成本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减排、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此外,王海芹还提到,碳金融将成为重要的绿色低碳发展融资机制。碳排放配额是天然的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能够帮助履约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同时也是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发展碳金融能够引导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项目,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过多配置带来的搁置资产和资产泡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