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 糊树脂 电石 | 烧碱 液氯 盐酸 原盐 | 甲烷氯化物 环氧氯丙烷 环氧丙烷 氯化石蜡 氯乙酸 ADC发泡剂 | 国际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氯碱网 >> 新闻快报 >> 详情

成都市2030年建成近零碳园区20个

更新日期:2025-11-13  来源:能碳视界  编辑:氯碱网   在线收藏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成都)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企业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绿色低碳成为城市生活风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做法。
    具体指标包括:
    到2027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
    到2027年,先进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力争到2030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55%,需求侧响应能力达9%,全市电网安全负荷达到3500万千瓦。
    力争到2030年,成品油储备能力达100万吨。
    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50万千瓦。
    到2030年,建成近零碳排放园区达20个。
    到2030年,力争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60家。
    到2030年,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大于60%,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
    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
    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9%。
    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60%,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50万个以上、换电站200个以上。
    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于96%,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于98%,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5%。
    到2030年底,主要废旧物资回收总量高于800万吨,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达86%。
    到2030年,实施造林绿化面积6万亩。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5%,全市天府绿道总里程达13000公里。
    到2030年,培育绿色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到2030年,市科技计划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超63%,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
    到2030年,累计制修订或研发碳足迹核算领域相关规则和标准10个以上。
    其中,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关注重点如下:
    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落实成都高质量建设现代一流电网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配电网升级,打造超大城市现代一流电网。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进天然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省级新型储能示范、虚拟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鼓励新上项目、存量高耗能项目、外向型企业通过购买绿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力争到2030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55%,需求侧响应能力达9%,全市电网安全负荷达到3500万千瓦。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在生产制造、商业餐饮、家庭电气化等领域加快电能替代。支持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应用,推动制氢母站、液氢站、加氢站网点建设,加快构建半小时加氢网络。推动工业园区屋顶光伏“能建尽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50万千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鼓励企业节能改造和绿色升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提升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等绿色技术,鼓励开展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利用。建立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档案,滚动更新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园区。持续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支持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园区,推动产业园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用能结构转型、园区节能降碳、产业结构优化、资源节约集约、基础设施升级、能碳管理能力提升等措施,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到2030年,建成近零碳排放园区达20个。深入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前瞻布局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绿色氢能、新型储能、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加快打造绿氢之都。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到2027年,先进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智改数转”,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引导企业上云发展。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工厂,支持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工业企业。到2030年,力争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60家。打造绿色供应链,支持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提升建筑绿色低碳水平。优化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积极推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系列标准运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动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系统。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中,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材,重点推广可循环利用建材、绿色部品部件、绿色装饰装修材料、节水节能建材等。提高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能力,逐步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30年,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大于60%,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统筹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绿色低碳村庄、绿色低碳农房,鼓励采用装配式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强化天然气基础设施保障,大力提升沼气池有效利用和管理维护水平。
    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打造高能级碳中和创新平台。提升成都绿色技术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布局建设碳中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中试平台,探索建立零碳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和先进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到2030年,培育绿色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强化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聚焦氢能、新型电力系统、建材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方式,加快突破先进技术,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依法合规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落实先确权后转化的决策机制(制度)、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服务水平。营造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我市优势企业承担国家、省部署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到2030年,市科技计划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超63%,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鼓励市属高等院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培育具备扎实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探索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夯实市、区(市)县两级能源平衡表品种结构基础,强化能源、工业等领域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与全市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要求相适应的活动水平数据统计体系,研究制定成都市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探索开展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试算工作。探索建立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快报制度。明确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测算标准,依托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和生产数据,探索开展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活动碳排放测算,掌握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分区域、分行业能源活动碳排放情况,为做好规上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体系。综合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重大项目布局、节能降碳目标等因素,开展地区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实行“碳排放强度刚性平衡+碳排放总量弹性平衡”,推动碳排放预算与碳排放双控目标相衔接。探索建立碳评价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将碳排放评价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把有关审查评价意见作为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的管理指导,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提升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控排企业的全国碳市场交易和履约能力。
    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成都市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支持我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研发优势产业链产品碳足迹核算相关规则标准。到2030年,累计制修订或研发碳足迹核算领域相关规则和标准10个以上。推进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建成成都市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光伏、电子电器(新型显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促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规则国际衔接互认。
    推进数字赋能碳治理
    推进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题录加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标准文本进行结构化解析,建立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信息专项数据库。完善能源数字化平台功能。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虚拟电厂等能源数字化平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持续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和节能降碳水平。
新闻头条